Logo

  • Skip to content
  • Jump to main navigation and login

Nav view search

Navigation

  • 台灣PISA
  • 在考慮
  • 最新消息
  • 關於PISA
  • 台灣PISA
  • 相關資源
  • 中文
  • 英文

Search

  • 首頁
    • PISA簡介
    • PISA發展內容
    • PISA測驗內容
  • 外部網址
  • 學生能力國際排名

PISA測驗內容

  • Print
  • Email

 

PISA評量內容涵蓋科學、數學與閱讀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革新的素養概念結合終身學習的理念,以成人生活所需的重要知能為主軸,藉由三年一次的國際評量,提供給各國教育體系有關的省思以及國際間不同教育系統效能評量與監督的參酌。

 

1.科學:科學素養內涵,包括:(1)「解讀科學數據及舉證科學證據」能力:能以多樣的表現方式分析及評量科學數據、主張和論點,並做出適當的結論;(2)「評量及設計科學探究」的能力:能以描述、評估科學研究並提出方法去回答科學問題;(3)「解釋科學現象」的能力:能夠充分運用所了解的科學概念和知識,對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加以解釋。

 

 

2.數學:主要定義包含四大概念;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係、不確定性。所須的技巧如;數學語言的理解、建模、解題假設執行。評量架構則定義為五種情境;個人的、教育的、職業的、公眾的、科學的。題材融入了現在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課題,生活化的課題都是可涵蓋的範圍。

 

3.閱讀:所謂閱讀的素養意旨,產生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情境架構概括為:個人、教育、職業、公眾。由於題材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文本的形式相當多元,如: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的重點在於對文本訊息的擷取、發展解釋、省思與評鑑文本內容、形式與特色。

 

4. 合作問題解決:在2015年的PISA科學測驗中,新增了「合作性問題解決能力」,此能力關心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同儕間的溝通對話。問題解決的四個階段在此是被關注的,包含:探索與理解、表達與形成、計畫與執行,以及監控與反思;而同儕間的溝通對話能力亦包含四面向,包含:建構與保持共同的理解、採取適當的行動來解決問題,以及建立和維護團隊組織。

  由上述的定義與內涵可以看出,PISA 對素養的評量和典型的學校考試內容及方式明顯不同。一般學校的學科成就測驗,較著重知識的記憶;而PISA 的「素養」評量,則較注重理解、應用、與問題解決等「能力」。PISA 評量的另外一項特色就是「生活化和情境化」,題目呈現的方式必定和日常生活有關,而且詳細說明試題的情境,讓學生在作答時的思考與情境聯繫。這些以能力為基礎的評量較少在一般學校的傳統考試中出現,然而卻是學生進入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

地址: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電話:(03)5731651 聯絡人:劉思瑋 小姐
E-MAIL: kenalice@mail.nctu.edu.tw
版權所有© 國立交通大學 台灣2015 PISA國家研究中心